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 发表时间:2013-01-08 字体大小【标准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我省转型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编制本规划。规划中所指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公共安全产业。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重点,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是指导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面临深度调整,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重大问题更加突出,科技革命和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作出总体部署,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任务。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正在成为引领我省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
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共同选择,全球重点地区的战略部署出现新的特征,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呈现重要的引领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仍将是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平板显示、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础和嵌入式软件、LED光电、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领域,在知识密集及技术密集的前提下,呈现系统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将继续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举措。火电节能、电网节能、冶金节能、化工节能、交通节能等领域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建筑节能将朝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市场广阔;节能环保服务业正成为新兴产业。城镇污水和污泥处理,工业废水、城镇垃圾处理,高效除尘,脱硫脱硝,环境监测和预警,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等领域仍然是今后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我国支柱产业。
新材料是现代高技术发展重要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产业对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新材料产业快速扩张,目前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接近1万亿美元。新材料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生产经济性增强,制造过程绿色化,呈现出专业化、复合化、精细化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将成为又一巨大的主导产业。生物产业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正在成为改善和提升农业的革命性措施。目前,全球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超过1200亿美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超过3500亿美元。生物技术已在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干细胞、生物芯片、转基因生物育种、生物反应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正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将引发医药、农业、能源、化工等领域的系列变革。
新能源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改变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球风机装机容量、光伏总装机容量、太阳能电池总产量保持20%以上的增速。目前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随着国家新能源补贴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国内新能源应用规模快速扩大,新能源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高端装备制造业前景光明。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活跃,国内产业整体规模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并在工程机械及部分单体设备上展现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国际间的融合协作显著增强,资本和技术要素进一步向价值链高端集聚,呈现出集群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稳步推进。随着储能电池等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成熟,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商业化前景广阔。燃料电池技术取得突破后,远期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最终解决方案。
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将获得更多支持。随着广大民众对“安全感”的需求日趋强烈,发达国家的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正酣,我国公共安全产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安全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通信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交通安全、火灾安全、社会安全、国境检验检疫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
我省科教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好基础。经过多年自主培育与招商引进,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基础初步形成。近三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40%,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增速超过60%。2010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504亿元,占整个工业产值13.3%。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和优势产品,产业竞争力逐渐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平板显示、信息家电、LED光电、电子材料和元器件、雷达装备制造等领域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明显,软件、汽车电子、微电子等自主创新成效突出。节能环保产业,节能装备、节能产品、环保装备、环保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新产品研制和工程应用显著进展。新材料产业,我省铜基新材料、铁基新材料、硅基新材料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非金属材料深加工、水性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及应用等一批产品和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球形石英粉、高纯超细硅酸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超级碳负极材料等产品性能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生物产业,在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领域产业基础良好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现代中药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生物制造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新能源产业,主要以太阳能光伏为主,已形成“拉棒/铸锭—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逆变器—电站建设”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我省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工程机械为龙头,大型专用机械和基础件为支撑,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新能源汽车产业,乘用车和商用车处于全国前列,拥有亚洲最大、国内首家的国家级汽车工程实验室,合肥跻身全国13个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之列,入选国家首批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拥有奇瑞、江淮、安凯三家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公共安全产业,在通信及信息安全、矿山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火灾安全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基础相对较好,量子通信技术、应急信息技术等科技成果在国内外领先,产业区域特色初步成型。
区域特色较为鲜明。合肥新兴产业产值约占全省三分之一,电子信息、新能源、公共安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均居全省前列;芜湖LED光电、汽车电子进入加速成长期,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集群初具规模;滁州信息家电、绿色照明、玻璃(硅)材料具有一定优势;蚌埠新能源和生物制造、亳州现代中药、马鞍山高性能铁基新材料、铜陵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安庆高分子复合材料、阜阳循环经济产业等各具特色;其余各地也都有一些亮点。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高校院所的研究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联度不断增加,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不断深入,全省共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近700个,对全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随着产学研合作的稳步推进,一批产业战略联盟的成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有望逐步获得突破。
但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我省新兴产业整体规模不大,产业集聚度不高。二是归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较少,居行业龙头地位、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不多,难以形成大范围的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联动效应。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投入和应用机制不健全,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科技转换水平比较低,产学研互动性不强,创新资源和科研优势没有转化为本地产业优势。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认识不到位,方向把握不准,支持力度较弱。
第二节 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1.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世界主要国家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宽带网络、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将促进技术更新换代,促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国务院已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举措。这标志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入具体实施与加快推进阶段。各省市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规划,制定政策措施,全国已形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浓厚氛围。
3.省委、省政府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省“十二个”规划纲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番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六个翻番”的目标之一,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任务。
4.我省正在全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这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大机遇,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舞台。国家级平台的品牌效应,尤其是合芜蚌试验区获批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的政策优势,有利于促进形成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长期机制,有利于建设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培育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5.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好的基础。我省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聚集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著名高校,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一批电子类研究所、水泥设计研究院、玻璃设计研究院、通用机械研究院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重要的知识支撑、技术支撑、人才支撑。
(二)面临挑战
从国际形势来看,战略性产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发展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保护。当前知识产权纠纷不断增加,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汇率波动较大,特别是欧美债务危机制约了部分产品出口,压制了市场需求。从国内发展情况看,各省市纷纷集中力量,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先机,产业发展极有可能出现同质同构现象,新一轮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
未来五年,要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合理化解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发展着力点,持续不懈推进。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历史机遇,集中力量,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核心重大项目为主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汇集,共同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明确重点,集中突破。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立足我省的特色和优势,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在加快省内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同时,瞄准重点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新驱动,强化支撑。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广泛集聚创新人才,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集聚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加快推进产学研联盟,牢牢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15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部分行业居全国领先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掌握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涌现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建成2—3个千亿元产业基地,若干产值超百亿元产业基地;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投融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环境显著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三章  发展重点
聚焦重点领域,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骨干企业,建设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上中下游密切衔接、服务配套完善、具有核心知识产权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
第一节 电子信息产业
坚持走规模化、集群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加强自主创新,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瓶颈,在我省已有优势的领域实现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跨越。加快合肥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引导建设合肥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芜湖LED产业,合肥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滁州电子信息产业等基地;推进合肥和池州集成电路、芜湖汽车电子、铜陵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链建设。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3000亿元。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软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物联网器件、云计算、汽车电子、电子元器件和智能家电。新型平板显示优先发展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有机发光显示器件(OLED)、激光显示,特种显示模块和组件等;集成电路优先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鼓励引进芯片制造生产线等;软件优先发展云计算软件、数字语音系统、嵌入式软件及各类应用软件;下一代信息网络优先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物联网器件优先发展传感器、射频元器件及中间件、服务于物联网络的各类电子元器件等;智能家电优先发展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
1.新型显示。依托合肥京东方、鑫昊等离子、彩虹、友达、芜湖长信、华东光电、蚌埠华益等骨干企业,建设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透明导电薄膜(ITO)、大尺寸玻璃基板、特种显示器件、背光模组等相关项目,完善产业链,形成规模化配套能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国外专利壁垒。
专栏1:中国(合肥)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依托合肥新站区和三十头产业园区,发挥合肥京东方、鑫昊等离子对我省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组织实施京东方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乐凯光学薄膜生产线,着力打造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2.LED光电。重点发展LED外延片、芯片,LED显示、LED汽车大灯、背光源、照明灯具及配套器件,积极引进蚀刻、热处理、切割、测试分选等生产环节,积极发展蓝宝石衬底晶体、绿色照明等产品。攻克半导体照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LED照明的经济性。
专栏2:芜湖LED光电产业基地
抢抓国家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依托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德豪润达、三安光电、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的龙头作用,加快推进LED芯片、封装、照明和特种显示项目,加快建成芜湖光电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
3.智能家电。依托格力、海尔、美的、荣事达、三洋、美菱、长虹、日立家电、威灵电机、欧宝机电、康佳、西门子等企业,采用数字、环保、节能新技术,提高绿色设计水平,开发节能、节材、可回收可拆解家电产品,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家电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智能家电产业的本地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4.集成电路。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支持合肥、池州等地引进建设8英寸、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生产线;支持合肥发展集成电路用重大装备开发制造;加快建设捷敏、芯硕、科大讯飞、东芯、国晶、合晶、三佳等企业,重点发展手机、移动通信、汽车等领域芯片设计,扩大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规模。形成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以及专用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
5.软件。以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开发为主,推进系统集成。支持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库管理等为代表的系统软件,提升系统软件的开发能力。强化云计算软件、数字语音系统、过程控制软件、智能终端软件、公共安全管理软件等集成软件开发。瞄准数字电视、移动通讯、掌上电脑、互联网等广阔的市场,主要开发应用于物联网、云计算、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及通信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和网络信息安全管控软件。促进财务、收费、信息管理等应用软件产品的技术升级。依托科大讯飞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软件产品产业化。
6.物联网器件。重点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物联网感知产品制造,推进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抓好光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产品研发与生产,加紧特殊环境和工程项目传感技术的研究开发。优先发展射频芯片、射频收发器、噪声放大器、变频器等产品,鼓励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
第二节 节能环保产业
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加速现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广应用,加强重要领域关键技术和装备创新,强化政策标准倒逼机制和引领作用,优化能源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培育合肥、芜湖、蚌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提升阜阳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到2015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再制造领域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力争产值达到1500亿元。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领域优先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余热、余压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节能产品优先发展绿色照明产品、节能家电、节能材料、节能建筑。环保领域优先发展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及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优先发展再制造、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1.节能领域。依托重大节能工程和示范项目,重点发展余热、余压综合利用设备和系统的开发、制造和应用。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炉窑、电机、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技术和装备。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智能变电站系统及智能设备,电力储能、智能配电网与智能用户端。在节能家电方面,发展空调、冰箱等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各类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待机能耗技术家电;在节能照明方面,重点发展LED节能照明产品;在节能建筑方面,大力发展复合保温、轻质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玻璃、节能涂料等节能建材产品,推进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及部件产业化进程;在节能服务方面,重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专业化节能服务龙头企业,尽快形成节能服务产业体系。
2.环保领域。推动高性能、低成本的污水、烟气、固体废弃物防治成套技术和装备开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技术设备,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除尘器,城镇生活垃圾分选、焚烧发电和高效垃圾焚烧烟气处理设备,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设备,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置设备,有机垃圾生物处理设备。鼓励发展能源计量和审计、能效测试、项目设计、节能监测、信息咨询等节能服务。推进高效膜材料及组件、生物环保技术与工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及其相关新材料与设备的创新发展。
3.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积极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电产品再制造为主体的绿色再制造,加快研究各类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再制造无损检测及评估技术、设备,构建系列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及产品认证体系。
专栏3:合肥、蚌埠、芜湖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合肥市依托国祯环保、元琛环保以及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重点发展污水处理、污泥处置以及新型高效环保材料和空气污染监测技术等。蚌埠市依托蚌埠玻璃设计院、意义环保等大型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大力发展工业窑炉节能装备及系统、除尘及烟气脱硫装置、污水处理装置等,完善产业链。芜湖市依托海螺川崎、金鼎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冶金行业余热锅炉、电站锅炉、节能型变压器等节能成套装备和产品,推动余热余压利用装备成套化、系列化制造。建成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的环保装备产业化基地。
第三节 新材料产业
立足现有材料企业,提升我省材料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做大骨干企业,引进一批新材料知名生产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马鞍山高性能铁基新材料、铜陵铜基新材料、滁州和蚌埠的硅基新材料、安庆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到2015年,我省材料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铜基新材料、铁基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硅基新材料优先发展信息显示玻璃、光伏玻璃、单晶硅、多晶硅、半导体材料、高纯硅气体、节能建筑玻璃、生物活性有机硅等新型高性能有机硅等;铜基新材料优先发展高端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箔、金属粉体材料等;铁基新材料优先发展新型高强合金材料、多功能材料、磁性材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优先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1.硅基新材料。重点发展特种玻璃新材料,包括显示玻璃、光伏玻璃、节能建筑玻璃、汽车玻璃、新型高性能有机硅、新型陶瓷功能材料。重点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高世代TFT-LCD基板玻璃、光伏用TCO玻璃。强化硅基资源管理,提升开采利用水平和开采效率。充分发挥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的研发优势,开发硅基新产品,支撑硅基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专栏4:蚌埠、滁州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凤阳硅基材料资源优势、蚌埠市硅基材料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对硅基材料的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硅基电子材料、高纯度光伏材料,重点实施蚌埠玻璃新材料产业园、凤阳中国硅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建成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蚌埠、滁州凤阳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2.铜基新材料。重点发展高精度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箔、低氧光亮铜杆、数据电缆、阳极磷铜材料、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特种电线电缆等。重点加强延伸产业链下游环节,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专栏5: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积极发展铜—电解铜箔—高密度层积板,铜—高精度电子铜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低氧化光亮铜杆—特种电线电缆,铜—铜粉—铜合金材料等铜基新材料,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基新产品,解决我国高端铜基电子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打造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3.铁基新材料。重点发展高速车轮及轮对、重载车轮、低噪音车轮和轮毂、耐腐蚀钢、新一代高强汽车用钢、激光拼焊汽车板、高性能电工钢、功能化环保型涂镀板带、高强度机械用钢等高性能钢材和轻量化功能材料。以高强度、多功能为重点,大力发展合金材料。磁性材料重点发展稀土永磁、发光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永磁铁氧体、纳米金属永磁材料、高性能软磁材料和器件。
专栏6:马鞍山铁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高速车轮及轮对、重载车轮、第三代汽车用钢、耐腐蚀钢、装备制造业用特种钢及高承载回转支承等高性能钢铁新材料,开发生产特种高效电机用磁性材料及电子元器件材料,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和从事跨国经营的骨干企业,建成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
4.新型高分子材料。以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碳复合材料为重点,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低成本化、高端品种产业化,积极开展高强、高模等系列碳纤维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扩大发泡聚丙烯材料产业化进程;着力提高树脂性能,大力发展高稳定性、易塑性复合材料品种。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光降解高分子材料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开发汽车和家电零部件用复合材料及配件、新型滤膜、高档环保型塑料薄膜涂层材料、新型包装材料等产品。
第四节 生物产业
面向健康、农业、资源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提升生物产业创新能力,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合肥、芜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蚌埠生物制造产业基地,合肥、皖北生物育种产业基地。到2015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层次逐渐提升,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形成安徽生物产业的特色与优势,产值达1500亿元。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造和生物农业。生物制药优先发展各类新药、品牌仿制药、特色原料药、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生物芯片、再生医学、高端医疗器械等;现代中药优先发展中药新品种、动植物提取物、中药保健品等;生物制造优先发展生物及绿色化学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等;生物农业优先发展生物育种、新型动物疫苗、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
1.生物制药。优先发展各类新药、品牌仿制药以及特色原料药。培育发展基因工程蛋白多肽类药物、抗体工程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提高通用名药物规模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动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链;推进医学与信息、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开发能力,发展诊断、治疗、康复、卫生应急等高端医疗器械和装备,大力开发新型生物医药材料。
 2.现代中药。依托我省药材优势,利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老年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开发以天然药物为原料的中药新药制剂;大力发展中药提取物,中药养生保健品;推进技术优势企业联合开发;加强对传统特色优势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开展中药制药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大力开发中药日化、中药杀菌剂、中药兽药、中药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等系列中药产品。
专栏7: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以亳州工业园区、南部新区、经济开发区和现代中药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以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物和中成药生产为主导,以药用辅料生产、包装材料生产为配套的现代中药加工业,重点支持建设修正药业、协和成中药提取物、康美、同仁堂中药保健品、济人、华佗新药研发等项目,加快形成现代中药大产业格局,建设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的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3.生物制造。重点发展生物基材料、现代发酵产品,大力发展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突破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培育发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产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重点发展环氧乙烷、聚乙烯、聚乳酸等生物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重点开发生物基1,3-丙二醇、丁二酸、脂肪酸甲酯、乙二醛、生物乙醇等;糖工程产品重点发展木糖醇、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等。促进生物制造产业链快速形成;新型酶制剂重点提高现有酶制剂产品的酶活水平,支持发展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核心关键酶制剂,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工程微生物与清洁发酵技术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4.生物农业。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具突破性的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新品种,提高禽、畜、水产品的良繁率,完善品种培育的技术体系、试验基地和示范推广基地。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投入品,重点培育发展高活性微生物杀虫、杀菌剂等生物农药,有机复合肥、生物菌肥、发酵制剂等生物肥料,积极发展绿色安全的生物饲料和生物添加剂,推进生物兽药及疫苗的研发及产业化。
第五节 新能源产业
积极推进新能源技术开发,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合肥、滁州、六安、马鞍山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蚌埠、淮北生物质能源产业基地。到2015年,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500亿元。
重点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洁净煤。光伏优先发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能源并网发电装置及系统、电站用大容量储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等;生物质能源优先发展非粮生物乙醇、生物石油、生物柴油,秸秆成型燃料、气体燃料;洁净煤优先发展煤层气、煤基气体转换及利用。鼓励积极发展风能、核能相关技术与装备。
1.光伏。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和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为目标,重点突破环保型高纯硅材料,低能耗硅棒制备技术,推进高效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专用设备的产业化,加快太阳能电池生产和测试设备的产业化,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装备与站控系统,加强电站用大容量储能电池及管理系统技术研发,积极发展光伏预测、分析、设计、运行、调度与能量管理软件,突破光伏电站接入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在光伏产业的上、中、下游,形成完整“链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专栏8:合肥、滁州光伏产业基地
依托塞维LDK、海润光伏、晶澳新能源、普乐新能源等骨干企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中国科大、合工大等知名院所高校,重点发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大容量储能电池、逆变器、变压器、新能源并网发电装置及系统,大力引进关键技术、重点设备,引进一批带动性大、支撑力强、具有标志性的百亿元龙头光伏企业,集聚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链上下游科技企业。逐步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加快光伏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鼓励支持一部分企业上市。基本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应用示范基地,产值达到1000亿元。
2.生物质能源。加强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开发,利用各类农作物秸秆,促进非粮生物乙醇产业化;积极发展生物质精炼技术,生产芳香族类、糖类、有机酸酯等生物石油延伸产品;鼓励以油料植物、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探索发展高温快速裂解秸秆生产气体燃料技术及其产业化。
专栏9:蚌埠生物产业基地
依托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组织实施丰原集团秸秆利用、环球药业新药研发等项目,着力提高生物质产业的技术经济性,加快建设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
3.洁净煤。重点促进洁净煤生产、洁净加工、高效洁净转化、高效洁净燃烧发电和燃煤污染排放治理等技术产业化。促进煤层气安全高效生产,重点发展煤层气发电和液化等;煤基气体转换及利用重点加大煤基气体在气化甲烷化、二氧化碳的搜集和资源化利用。
第六节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信息化和先进制造技术,提高重大装备产品的数控率,提升配套产品制造水平。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到2015年,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新产品,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在全国有特色的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500亿元。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的重大基础制造装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装备,大型机械、能源、交通、采选、冶金、化工等领域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基础零部件。
1.重大基础制造装备。加强新型传感、高精度运动控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智能液压系统、智能化仪表、精密测试仪器、自动控制系统等典型智能装置,优先发展“绿色、节能、环保、智能”数控成形机床、工业机器人、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锻压机床,开发数字化和柔性化生产系统、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等。
2.大型工程机械。依托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淮南、淮北等地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叉车等高端工业车辆,挖掘机、装载机、掘进机、起重运输机等大型工程机械;加快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支撑、服务现代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壮大主导产品,培育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建成若干国内外有影响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3.行业成套技术装备。汽车装备重点发展超高强度热成形技术及成套装备、自动化成套技术及装备;平板显示装备制造重点引进平板显示产业装备;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现代传媒装备制造;能源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采集先进装备,太阳能光伏、大型风能发电成套设备及核心功能组件;采选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组、大型选煤、选矿成套设备;冶金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大型冶金铸锻件和大型金属冶炼设备、高气压环形潜孔钻机、井下无轨钻机等。化工技术装备重点开发大型煤气化炉、大型聚合反应釜、大型合成塔、大型压缩机等关键和成套设备。
第七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
依托奇瑞、江淮、安凯等重点企业,以纯电驱动为技术发展主导方向,积极发展新能源轿车、客车整车,建立新能源汽车整车开发平台,构建以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为纽带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破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大幅度降低成本。形成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到2015年,力争产值达到500亿元。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高性能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单体电池、电池成组,车身电子,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化。
1. 高性能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大力发展电机驱动技术,开发系列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和高性价比的电机本体产品,高比能量密度、高比功率密度、高效率的集成功率模块,高集成度和可靠性的电机控制器,开展基于模型的超快速响应动态特性的设计与工程应用,推进高性能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产业化。
2.其它重要零部件。研制开发新能源汽车全新底盘、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等产品。大幅度提高动力电池性能,降低成本,推进动力电池本体技术、电池成组及系统管理技术、控制系统软件技术、控制系统硬件技术、动力耦合技术、自动变速箱技术和充电站关键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加强增程器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和车用附件领域等相关技术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专栏10: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以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化、完善光伏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实施纯电动客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项目,促进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安凯集团等发展壮大,打造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力争产值达到500亿元。
第八节 公共安全产业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公共安全科技前沿,充分发挥我省公共安全产业的现有优势,以民生安全需求为导向,以关键和集成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催生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产业。到2015年,建成若干公共安全技术应用平台,一批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批科研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公共安全产业集聚化发展,力争产值达到500亿元。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通信及信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产业。通信安全优先发展量子通信、北斗导航、语音安全监控、网络安全等系统和装备产业化;生产安全优先发展安全生产监控、大空间火灾探测报警、矿山采选灾害防控等系统与设备,新型阻燃材料;食品安全优先发展食品筛选检测材料、仪器和设备。
    1.通信及信息安全。量子通信重点开发量子密码通信技术及其相关器件。北斗导航重点发展北斗导航民用领域,积极研制新一代接收器和终端芯片。微波通信重点发展导航、气象、大地测量、工业检测、交通管理、卫星通信和中继通信等产业化。语音安全监控重点开发新型语音传输器、数字语音监控等产品。网络安全重点开发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系统、无线自组网多媒体传输系统、自主安全电子政务系统、公安警情信息研判分析系统、移动应用信息安全产品等。
专栏11:合肥、淮南公共安全产业基地
依托国家级科研单位及重点实验室,发挥相关企业的生产制造优势,组织实施量子密码技术应用、煤矿瓦斯治理及综合利用、反恐机器人、民用浮空器等项目,提升矿用安全监控系统及预警系统、矿用数字化自动检测仪表,矿山采选、灾害防控技术与装备,力争产值达到500亿元。
2.生产安全。安全生产重点发展安全监控系统;火灾安全重点开发早期视频火灾图像探测报警系统、隧道型紫外火焰探测器、工业场所自动消防灭火装置和应急决策系统等,新型阻燃材料重点发展低烟无毒的无机阻燃材料,积极研制绿色环保填充型阻燃材料、纳米阻燃材料等系列产品。矿山安全重点发展矿山生产安全预警系统、深层多灾源条件安全高效开采保障系统、矿山安全仿真培训与事故演练系统、基于光网和物联网体系的矿井先进自动化综合信息平台、基于WI-FI的矿山救援通信平台、高瓦斯矿井用抽采钻机、水环式真空泵、沿空留巷充填材料及输送泵和管路、高浓度瓦斯发电机等瓦斯治理与利用装备等。
3.食品安全。重点发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果蔬农药残留去除专用设备、数字化X光异物检测机、数字化广泛用途色选机、食品辐照加速器、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盒等。
第四章  保障措施
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要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推进要素集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组织实施“千百十工程”
组织1000个重点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1000个左右重点项目。引进和建设一批产业链核心环节重点项目。充实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格局。省里每年重点抓好20个左右重大项目,各市抓好10个左右重点项目;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项目尽快落地、高效实施。
培育100个领军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题招商,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省内大企业特别是省属企业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和资本实力,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各类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重点建设10个左右产业基地。鼓励现有各类园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各种要素向园区集聚,重点打造合肥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合肥新能源产业、芜湖光电产业、芜湖节能环保、蚌埠生物产业、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亳州现代中药产业、马鞍山铁基新材料产业、滁州硅基材料产业、滁州电子信息产业等基地。
第二节 加强要素资源保障
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实施“111人才聚集工程”,有针对性地培育引进扶持100个左右创新团队、1000名左右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和1万名左右高技能人才。加快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发展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专业,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各类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
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围绕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发展指南,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计划。积极组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联盟,促进联合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领域,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促进核心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鉴定实验、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在我省转化。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或设立分支科研机构。鼓励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养一批中介组织。积极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咨询、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第三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财政投入政策。统筹现有各类相关专项资金,形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省各类与产业培育、技术开发相关的专项资金,根据自身职能,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权限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逐步扩大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主要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基地等。各市设立相关资金,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用好用活各类政策资金,集中用于扶持重点项目,用出成效。
金融支撑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基金,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因地制宜设计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以专利等知识产权为抵押进行融资。加快设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加大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创新力度。
市场培育政策。选择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好、市场机制暂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开展直供电试点。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对于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产品,由政府首购和订购。支持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提高对新兴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
开放合作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国外、境外、省外企业投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外资企业与省内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申请省科技开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支持我省企业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活动,申请国际专利和注册商标。
第四节 强力推进规划实施
充分发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的决策作用。二是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办公室要积极统筹协调日常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和推进工作。三是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各部门要整合资源,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四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各地政府主导作用。五是政府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实行责任制。各市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目标任务,找准比较优势,明确1—2个产业发展重点,整合资源,集中扶持,促进产业规模迅速做大做强。省直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政策措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加强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统计局建立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逐季对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和通报。将各市、各省直部门推进新兴产业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市予以表彰,在下一年度加大支持力度。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减少、简化审批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重点项目申报等开辟“绿色通道”。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健全政府信息网络,向企业界及时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家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产业政策。切实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错位等问题,使政府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充分发挥协同作用。